膜结构作为现代空间结构体系中一个重要方向,是建筑学/计算机科学/结构力学/材料科学/现代化学和现代景观学等学科的综合产物.它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,在结构构件受力优异的前提下,为空间结构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,使结构向大跨度大空间方向发展.当然对于膜结构建筑而言,其建筑的类型有很多,可以根据不同环境进行相关的搭建!充气膜建筑是膜结构建筑之中空间感比较强势的一种,对于这种建筑而言,其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呢?
在1917年,英国人W.Lanchester提出了较早的充气膜构想,用鼓风机使膜布立起以作为临时性的医院,由于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局限,只成为一种假想,并没有实现.直到1946年,一个直径15m的球形多谱勒雷达穹顶由美国人WalterBird建成,保护雷达免受天气影响的同时,又不对电波产生干扰,因此充气膜从此问世.20 世纪70年代的日本大阪万国博览会上,呈现了各式各样的优秀充气膜,膜结构屋顶开始系统地走向了世界.初次出现的大跨度气承式充气膜是由建筑师DavisBrody与工程师DavidGeiger共同完成创作的美国馆.川口卫设计的富士馆,是截至于今所建立的较大的气肋式充气膜.人们认为这是一场历史性的建筑转折,一个由刚性结构过度到柔性结构的开端.
国内的充气膜发展起步较晚,但是我国率先进行的张拉膜结构的有关研究,为充气膜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.国内真正意义上充气膜工程的开端,是20世纪90年代北京建成的房山游泳馆,同年在鞍山建成的农委游泳馆.尽管起步较晚,但是国内充气膜的发展势头迅猛,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展,重新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.作为奥运会比赛场馆之一的“水立方”,是当前世界上较大的膜结构工程,采用3000多个大小各异的ETFE透明气垫作为墙体填充构件,建筑外层膜结构透明轻巧,具有良好的自洁性,尘埃可随雨水排除,同时给人以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感受,“水立方”做到了艺术/科技/ 环保的完美结合.并且膜材研究领域以此为契机,在境内开设了ETFE膜材的生产工厂,摆脱了膜材依赖高价进口的局面,进一步为膜结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!
了解充气膜建筑相关的历史,可以多一点关于该建筑上创造灵感,好了,我们的精彩内容分享就到这,下期继续向大家推送新一期的精彩内容,敬请大家多多关注和支持!